封面新闻记者 雷蕴含智选+
不久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体育青少节目中心推出的大型全媒体教育品牌节目《名师有名堂》第二季顺利收官,“名师融合课”“校长有名堂”“探校赢锦鲤”“名师锦囊”等宝藏内容收获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名师有名堂》自开播以来总触达率达88亿人次,登上69次热搜,数据印证了节目的影响力。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节目主创团队,揭秘了节目的幕后制作故事。
规模扩容与内容升维:构建贯通课堂与社会的育人场域
教育强国的建设,离不开育人场域的拓展与内容体系的升级。《名师有名堂》第二季以“突破边界、协同共生”为逻辑,通过规模扩容与内容创新,推动教育从封闭课堂走向开放社会,从单一知识传授走向多元价值塑造,成为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
封面新闻: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在节目规模和内容上有哪些显著创新?
导演:第二季和第一季相比最直观的变化是规模扩大了,增加到了20所学校。内容上,“名师融合课”中首次融入了“大思政”元素,既要让思政教育自然渗透到学科知识中,又要避免生硬说教,所以其实是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与此同时传播效果也更好了。
导演:“探校赢锦鲤”的突破在于“从校园到社会”的延伸。第一季主要呈现校内的活动,例如社团活动、办学特色等,第二季我们对此进行了升级,纳入了消防演习、国防教育等大型社会合作项目,让内容更加丰富。
贴近青少年视角:搭建教育传播的真实共鸣场智选+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教育类节目的生命力在于能否真正走进青少年内心。《名师有名堂》第二季以“真实为基、共情为桥”,跳出成人视角的预设框架,深入校园捕捉师生日常的生动互动,将教育的本真场景转化为社会共识的生成场,让教育内容从“单向传播” 变为“双向共鸣”。
封面新闻:科教节目制作过程中,如何避免“成人视角”,让青少年真正喜爱?
导演:我们采用了“反向操作”的方式,就是以零预设的心态走进校园,而不是关起门来空想方案。我记得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调研的时候,几位老师坐在一起聊“怎么讲牛肉”都能碰撞出火花——化学老师分析营养成分变化,物理老师讲肉质结构,地理老师谈冷链运输,思政老师还能升华到产业链对生活的改变,这些生动案例全是师生日常,孩子们特别买账。我们所做的其实就是问老师“学生爱听什么课”,问学生“为什么喜欢这位老师”,然后把校园里的真实情景搬上电视。第一季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老师们看我们“零方案”就来了,难免心里没底,但第二季有第一季的口碑打底,大家一看这么多名校都参与了,信任感就强多了。
平衡专业与趣味:激活教育内容的传播势能
教育类节目的破圈,关键在于实现“专业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统一。《名师有名堂》第二季以“名师为核、创新为径”,通过严选顶尖师资、创新表达形式,让知识从抽象概念变为具象体验,既坚守教育的专业底色,又释放传播的情感张力,构建起“知识可感、价值可触”的教育传播新范式。
封面新闻:深入校园确实抓住了“真实”,但另一个难点是如何平衡知识的“专业性”与节目的“趣味性”?
导演:这确实是很大的一个挑战。我们做的首先是严选老师,必须是学科顶尖且深受学生喜爱的“名师”。团队会提前到学校听课,请老师浓缩5-10分钟最精彩的授课片段展示给我们,风格沉闷或话题过于艰涩的我们就会放弃。在趣味性上,第二季我们做了大量创新,增加了学生实验演示、情景小剧场、趣味对话等方式,让知识“活”起来。探校节目就更直观了,镜头直接扎进课堂、食堂、操场,捕捉孩子们最本真的活力、热爱与创造力,这就是天然的吸引力。
科技赋能教育:打破边界的沉浸式育人实践
在“教育 + 科技”的融合趋势下,技术成为拓展教育边界的关键支点。《名师有名堂》第二季以“技术为翼、场景为体”,将 AR、虚拟模拟等科技手段深度融入内容创作智选+,让抽象知识可视化、遥远场景可触及,既提升了教育的参与感与趣味性,更推动教育从“时空受限”走向“全域可达”,为教育现代化注入鲜活动能。
封面新闻:科技如何为教育类节目赋能?
导演:融合课的虚拟舞台是技术应用最多的一块。我觉得科技带给节目最大的价值是终结了“盲人摸象式”的想象。比如讲月球地貌、火星沙尘暴,单靠语言描述容易跑偏。所以我们直接用AR技术把舞台变身为月球表面或火星景观,老师“站”在火星上讲课,沙尘暴在身边席卷,地理课讲大气分层,舞台瞬间立体化呈现平流层、对流层,飞机在哪层飞、人类生活于哪层,一目了然。技术把抽象概念具象化,孩子兴奋,观众也看得过瘾,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联结师生与家庭:凝聚教育生态的价值共识
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推动个体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同频共振。《名师有名堂》第二季以“情感为桥、行动为径”,不仅成为传递教育智慧的载体,更成为联结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纽带,通过真实改变个体命运、重塑教育观念,凝聚起“协同育人” 的社会共识,彰显出媒体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责任与担当。
封面新闻:走进校园的时候,有没有特别打动您的师生互动瞬间?
导演:青岛五十八中给我印象特别深,他们的师生关系亲密得像朋友一样,老师们可以穿着校服与孩子们打成一片。还有广大附中的一个孩子也给我印象很深,他给主持人小鹿姐姐送了四张亲手拍摄的星空图,并对她说:“你送我一个快乐童年,我还你一片神秘星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作为媒体人的价值感油然而生。
导演:除了“平等”以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关系令我震撼。年轻教师像哥哥姐姐不稀奇,但那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呢?他们经常发自肺腑地跟我说:“我很崇拜我的学生”,甚至在自身专精的学科领域,老教师都愿意承认自己某些时候不如学生,倍感压力的同时又由衷欣喜。这种“师者甘愿向学生低头”的姿态,以及当代中学生令人惊叹的学识深度,让我深感当老师太难了(笑)。我曾幻想过转行教书,做完节目后就彻底死心了,站在这些孩子中间,我像个“文盲”。但对我而言,更强烈的感受是,有这样的下一代,我们的国家未来可期!
践行教育初心:释放媒体育人的实践力量
教育类节目的生命力,在于将理念转化为改变现实的力量。《名师有名堂》第二季以“真实为基、服务为本”,从影响个体教育观念到推动家庭选择优化,从传递教育智慧到参与教育生态构建,既实现了从“内容传播” 到“行动引导” 的跨越,更彰显出媒体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实践价值,成为激发社会教育活力的重要引擎。
封面新闻:制作科教节目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哪里?
导演:不能说成就感吧,我个人觉得做这档节目给了我很多收获。与各位校长、教育名家的对话,让我开阔了眼界,让我们团队也在不断成长。这些校长的金句:“小学陪伴、初中尊重、高中放手”等等,不仅通过节目影响了千万家庭,对我自己作为母亲的教育观念也带来了一些改变。
导演:我认为最开心的是走进校园时,会有学生主动问:“你们是《名师有名堂》节目组吗?我看过这个节目!”这种被认可的感觉,是我坚持的动力,与此同时,和名师们成为朋友也是一项收获。
导演:好的播出数据是最直接的激励,这证明心血没白费。但更深层的幸福是,我有同事说孩子看了“名师锦囊”终于弄懂了三角函数;更有家庭因我们传递的校长建议而改变轨迹,有父母毅然辞职、迁居,只为给孩子更合适的教育环境。有一位校长说:“没有不好的教育,只有不合适的教育。” 所以当节目真能帮一个家庭找到“合适”之路,那种成就感是非常大的。这才是我们坚持的意义——用媒体的力量,真实地改变教育,甚至改变人生、改变命运。
深耕身心健康:构建全链条的成长支持体系
身心健康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石,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维度。《名师有名堂》第二季以“自然为课堂、体验为路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真实场景,通过空间重构、情绪引导与家庭联动,构建起 “认知—体验—实践”的全链条成长支持体系,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封面新闻:在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节目有哪些探索和实践?
导演:我们特别打造了 “身心健康在长隆” 系列内容,就是希望跳出传统心理课堂的抽象说教,让孩子们在自然中感受情绪、理解自我。比如在长隆的熊猫馆,我们引导学生观察熊猫的独处与放松,思考 “安静也是一种力量”;在企鹅栖息地,通过企鹅群体的协作互动,让他们体会 “同伴支持的温暖”;还有高空缆车体验中,俯瞰生态秩序的同时,不少孩子说 “第一次感觉心里那么敞亮”。这些自然场景里的观察与感悟,比书本上的 “情绪管理技巧” 更能走进孩子心里。
我们还邀请了八位名校校长参与 “亲子家庭圆桌对话”,现场聚焦几个戳中千万家庭的真实话题 ——“对爸爸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爸,我妈呢?’” 折射出的父亲角色缺位,“辅导作业是鸡飞狗跳还是母慈子孝” 背后的亲子情绪张力,“父母的关心是无微不至还是啰啰嗦嗦” 的认知错位,以及 “爹味输出与反骨觉醒” 的代际博弈。孩子们敞开心扉吐槽,家长们坦诚分享困惑,校长们则以深厚的教育积淀拆解迷局,从家庭角色重构、情绪边界建立等维度给出具体破题路径,让每个参与的家庭都能在共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这场对话不仅揭开了《名师有名堂》深耕教育的创新密码,更彰显其以媒体之力串联家校社、构建育人共同体的担当。作为服务教育强国的鲜活实践,节目正以温度与深度,为新时代教育生态注入持久动能。
图源受访者智选+
指南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