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是客家人迁徙史诗的文化载体,更是流淌在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题字/何世良 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文化唤醒仪式 汉剧的声腔自古老的砖木缝隙中升腾 用滚烫的体验与虔诚的演绎,为这古老的艺术续写不息的生命诗篇 在“广东汉剧之乡”盛金证券盛金证券,沉睡三百余年的戏曲活化石正焕发新生 百侯的古建筑群静立数百年 在广东大埔百侯古镇,记者邓勃(左5)与汉剧艺术家们共同演绎了一场文化传承的盛宴 展开剩余55%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在大埔,记者实地探访并亲身体验了广东汉剧表演。这个有着三百余年历史、脱胎于“外江戏”的地方剧种,早已深深植根于当地文化土壤,成为大埔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2009年盛金证券,大埔广东汉剧荣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大埔更被冠以“广东省戏剧之乡”的荣光,足见其薪火相传之力。肩负着这厚重传承的,是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广东省内硕果仅存的县级汉剧艺术火种。
夏日的烈阳,为百侯古镇的古建筑群披上一层流动的金箔。我静立于官厅式老宅的浓荫里,感受化妆笔在脸颊游弋的微凉。
在“广东汉剧之乡”,沉睡三百余年的戏曲活化石正焕发新生。汉剧是客家人迁徙史诗的文化载体,更是流淌在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生、旦、净、末、丑、外、杂——七种行当,七种魂魄,各具风骨的表演程式与声腔体系,共同编织成汉剧浩瀚精妙的艺术星空。
百侯的古建筑群静立数百年,中原风骨与岭南灵秀在此水乳交融。门楣成了天然画框,天井化作下沉的观众席,蜿蜒的石板路便是流动的舞台。汉剧的声腔自古老的砖木缝隙中升腾,恍惚间,仿佛是建筑借由我们的喉舌,低语着尘封的往事。某一刻,檐角的雕花仿佛应和着锣鼓的节奏轻轻颤动——艺术不仅唤醒了看客,更复苏了建筑沉睡的灵魂。
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古训,在此刻得到了最鲜活的注脚。在这片被认证的“戏剧之乡”,广东汉剧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中心专业剧团的华彩与民间“私伙局”的烟火相映生辉,茶余饭后的丝竹清音,早已将艺术深植于生活的肌理。当日台下的看客里,不乏能随板眼轻和的老戏迷,他们眼中跳动的,何止是欣赏?那分明是文化基因被唤醒时,血脉深处涌动的自豪。
天井泻下的光瀑,在斑斓戏服上投下流动的斑驳,最后一句高亢的拖腔,在森然的梁柱间久久盘桓、回荡。油彩之下奔涌的汗水、戏服内蒸腾的闷热、曲终人散后的虚脱……这早已超越了一场寻常的演出,它是一次庄重的文化礼赞——以当世的血肉之躯为媒介,激活沉睡的历史记忆;用滚烫的体验与虔诚的演绎,为这古老的艺术,续写不息的生命诗篇。
归途上回望百侯,层叠的屋脊在暮色中静默。心中豁然:文化的薪火相传,从来不是对灰烬的描摹,而是以血肉之躯为薪柴,在当世的炉膛里重新点燃那古老的火种。看那油彩,遇水不散,洇染如墨,恰似艺术精神那不朽的韧劲;而汗水曾流淌的轨迹,正是文化命脉在个体生命中汩汩延伸的明证。这场于百年砖石间编织的沉浸之梦,终将化作一粒微小的星火,只为在某个时刻,点燃观者心中那沉睡的文化自觉。
梦,原是随处可造的幻境。汉剧,便是这样一场由血肉、砖石与时光共同浇筑的,盛大而真实的“人间幻梦”。而这梦的根脉,正深深扎在名为大埔的土壤里,由那唯一的县级汉剧传承火种,执着地守护与传递。
发布于:广东省指南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